为全面提升同学们的学术水平及AI素养,打破交流壁垒,我院于2025年4月25日至29日举办了“人工智能赋能国际中文教育”系列讲座。
第一场讲座邀请了北京语言大学的吴应辉教授讲授《国际中文教育数智化发展动态与方向》,由院长石洛祥主持,学院全体师生参与。

吴应辉教授从国际中文教育数智化的发展背景、技术应用现状、创新方向和面对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述,与大家探讨了当下新兴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际中文教育教学平台、教学资源、教学场域中应用的优势与不足,展示并评价了运用AI技术合成的教育资源,以此提出了未来国际中文教育数智化创新的八个方向、面对的七项挑战及八项应对策略。

讲座尾声,学院师生就大模型的教学应用、硕士生培养和AI实践操作中不同结果的取舍等问题与吴教授进行了交流。通过本次讲座,大家收获颇丰,从中深刻感受到数智化发展下国际中文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发展,也收获了国际中文数智化教学与研究方面的专业性建议。




第二场讲座邀请了浙江师范大学的王辉教授讲授《人工智能赋予国际中文教育的机遇、挑战和应对》,由孙建伟副院长主持,学院全体师生参与。

王辉教授从AI文明时代的到来、AI赋予国际中文教育的机遇、AI带给国际中文教育的挑战、应对策略、未来图景五个方面进行了讲述。王辉教授提出,人类已经进入到人工智能文明时代,我们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人工智能可助力提升教学效率、提升个性化学习体验、提升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可及性,并介绍了典型案例。同时,AI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包括技术应用的局限性、教育质量的保障问题、文化与伦理的挑战等。针对这些问题,王教授提出,从宏观策略上,可以进行技术优化和政策引导,同时,也要提升师生AI素养,加强AIGC中文教育资源建设,加强AI的教学应用和规范。王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多模态融合、具身智能发展和智能体普及,AI应用于国际中文教育的趋势主要是智能化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创新、教师角色转变。最后,王教授提到,在技术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一方面需要拥抱AI,善用AI解决中文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习体验。另一方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应在与AI的合作中,更好发挥人的主体性,培养兼具AI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人才,守护教育的温度和人类文明的基座。

讲座尾声,学院师生就硕博士论文中使用AI的问题、AI时代教师的专业性如何体现及角色转变等问题与王教授进行了交流。通过本次讲座,大家更加深刻全面地了解了现阶段国际中文教育中人工智能的应用与发展,也对人工智能的相关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第三场讲座邀请了张晓兰教授讲授《数智化背景下的语言政策:理论、概念与研究方法》,由院长石洛祥主持,学院全体师生参与。

张晓兰教授从数智化背景出发,简要概述了语言政策领域的概念、理论及研究方法。首先介绍了该领域主要理论指导下语言政策的不同定义。之后梳理了相关概念并探讨了语言政策制定中的核心概念,从应用的角度展示了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如何丰富语言政策研究,将其焦点从政府“自上而下”的语言政策转向更为广泛的“自下而上基于实践”的语言政策。接着简要回顾了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的方法论路径,重点概述了以定性研究设计为主的多元技术方法。最后,呼吁语言政策应拓展至教育以外的领域,包括家庭、职场、医疗场景等。

讲座尾声,学院师生就在AI大模型背景下语言政策研究的变化、双语家庭的语言学习、留学生母语的语言政策等问题与张教授进行了交流。通过本次讲座大家收获颇丰,从中深刻理解了数智化发展下语言政策的发展变化,也收获了数智化语言政策研究方面的专业性建议。


